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一人不进庙,二人不看井,三人不抱树

    信息发布者:一介书生
    2022-03-14 22:06:28   转载

    农村的爷爷奶奶口中,总是有些集结了无数先辈智慧的老古话,说起来朗朗上口,在俗语乍一看,甚至还有点像“迷信”,但是细细咀嚼之下,我们就会发现里面的“意味深长”。比如,本次我们要议论的古代俗语“一人不进庙,二人不看井,三人不抱树”。

    对于俗语“一人不进庙,二人不看井,三人不抱树”,颜小二觉得这更像祖先为了规避风险而归纳出了一条“活命法则“。这句话的意思很直白,大抵就是“一个人赶路的时候,不要进古庙,两个人结伴的时候,不要靠近水井,三个人合作的时候,不要一起抱一棵树”。细细咀嚼深意,看似简单的俗语,也有大道理,颜小二从中读出了老祖宗对“防人之心”的强调。为什么这么说?请继续往下看。

    图片模式

    1、俗语“一人不进庙,二人不看井,三人不抱树”的逻辑合理性

    关于“一人不进庙,二人不看井,三人不抱树”这句俗语,要理解老祖宗蕴含在其中“防人之心”哲理,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这句话的逻辑合理性。

    (1)为什么“一人不进庙”?因为“庙宇”比“荒郊”更危险

    在我国古代,有许多犯了事儿的人,在官兵来抓他们之前会逃之夭夭,这种时候,偏僻的“古庙”便是他们落脚的好去处,同时,有部分被发配边疆但在押解途中逃跑成功的囚犯,也会进入寺庙,以此掩人耳目。举个例子,《水浒传》中的梁山好汉鲁智深,他是因为失手打死了恶霸,为躲避官兵追查,于此逃到寺庙当了和尚。

    图片模式

    虽然鲁智是好汉,但并不是每一位躲在寺庙的犯人都是“鲁智深”。所以,对于我们的老祖宗而言,一个人出门在外,留宿在“古庙”并不是什么好选择。

    图片模式

    (2)为什么“二人不看井”?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

    在我国古代,人一旦掉入水井,生还的可能性基本很小,于此,两个人结伴在一起,要尽量避免在水井旁逗留。身边的人要是心术不正、对自己早有积怨,四下无人的水井可能对对方来说就是加害的“好机会”。于此,我们老祖宗为了避免出现“被人推下水井”的危险,便留下了“二人不看井”的叮嘱。

    图片模式

    (3)为什么“三人不抱树”?避免“抱团谋利”

    关于“三人不抱树”,老祖宗的这个叮嘱很形象,大抵是在说,如果一棵树三个人一起“抱着”运送,那么就可能出现其中两个人“商量好”,以“抱团谋利”的方式合伙商量“少下力气”,以至于大部分力量都压在另一个人身上。

    图片模式

    2、启发:有人的地方就难少争斗,所以要有“防人之心”

    我们常说,不要有害人的心思,但是同时,我们也要有“防人”的心思。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言行,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别人的“心思”,毕竟在不同的社会身份之下,因为一些利益关系的牵制,许多人都有相应的“人格面具”,面具背后,真心是什么样的,只有自己知道。

    而社会道德对人的束缚,而在颜小二看来,道德层面的“仁义礼智信”,是否遵守,全靠自觉。所以,从这个角度来看,老祖宗以非常接地气的俗语即“一人不进庙,二人不看井,三人不抱树”告诉我们,出门在外,或者与人结伴,甚至是合作的时候,一定要有“防人之心”,以此保证自己的安全、维系自己的利益。

    图片模式

    3、俗语的背后,是老祖宗对“人性”洞悉

    关于流传于民间,人们口口相传的俗语,在颜小二看来,其实都有深沉的智慧,比如本文所议论的俗语,看似是告诉人们出门在外要避免在某些场所逗留、干活儿的时候要避免某些情况,实则是在“展现人性利己”。

    春秋战国时期,法家思想家韩非子提出“人皆自为”,而秦始皇更是在法家李斯的帮助下,从“人皆自为”这一特性入手训练出了如虎狼一般的秦军,最后统一天下。



    图片模式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